緊急情報はありません

記事の詳細情報

Article Details

(中国語)菊池武光の墓

2025年03月14日

<簡体字>

菊池武光之墓

菊池武光(1319-1373)是菊池家族的第15代家主,也是该家族战功最卓著的领袖,同时还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改革者。在他的带领下,菊池家族从一个地方家族军团发展成为全九州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风雨飘摇的开局

菊池武光的父亲、第12代家主菊池武时(1292-1333)是后醍醐天皇(1288-1339)的盟友。菊池武光14岁时,其父在出兵袭击镰仓幕府(1185-1333)驻扎在博多(今福冈)的前哨机构时战败身亡。短短几个月后,统治全国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被推翻,继而触发了后醍醐天皇派和武士政权拥护派之间争夺国家控制权的纷争,日本历史从此陷入了一段动荡时期。

这场权力争斗导致1336年天下一分为二。菊池家族坚持效忠后醍醐天皇建立的南朝,但在与武士派的北朝军队的战斗中屡屡败北。菊池武光的两个哥哥相继担任家主,然而一个英年早逝,一个被迫卸任。待到1344年菊池武光成为家主时,菊池家族已经腹背受敌,孱弱不堪。

菊池武光的崛起

菊池武光竭尽全力将菊池家族带入新时代。为巩固家族势力,他以家族所在的隈府(今菊池市中心)为中心开展行政改革。其中一项是创建“菊池五山”制度,就是将隈府的5座禅寺纳入家族保护之下,作为回报,这些寺院为菊池家族履行行政、监督和宗教职责。

政治方面,菊池武光与前来游说九州武士家族结盟的后醍醐天皇之子怀良亲王(1329-1383)缔结了同盟。有了南朝支持,菊池一族的领土和影响力大增。在就任家主15年后,菊池武光建立起了由九州各地家族军团共同组成的强大联军。

征服与溃败

1359年,在现在的久留米市近郊发生的筑后川之战中,菊池武光和怀良亲王率领约4万人击败了北朝约6万大军。取得这一决定性的胜利后,以菊池家族为中心的同盟征服了九州全境,菊池武光也成为九州地区最有权势的人。

胜利后数年间,菊池家族正待巩固阵地。彼时,南朝朝廷要求获胜的九州各家领袖前往奈良附近的吉野觐见天皇,不料因此招来横祸。菊池武光指挥的舰队从九州启航后遭遇北朝军队拦截,不敌溃退。随后,北朝又派遣了一位新将军来对付九州的威胁,他就是著名战略家今川了俊(1326-1420)。

1372年,菊池武光率领的联军被今川了俊逐出博多周边,只能退至南方重新集结。1373年,菊池军正在当年取得大胜的筑后川周边加固阵地,菊池武光突然去世,死因不明。

失去最强大的将军后,由怀良亲王率领的南朝军节节败退,一路撤到了九州腹地。1383年,怀良亲王去世,菊池家族彻底放弃抵抗,再次退居祖传领地“隈府”一带。

菊池武光之墓

菊池武光被葬于他就任家主后建造的正观寺里。墓地上方有一株巨樟为其遮护,相传是葬礼时所植。现存墓碑于1779年由隈府富户捐修,下方有中国神话中的驮碑兽赑屃(音同“碧细”)底座。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螭首龟身。这种底座又名“龟趺”,在中国只有高官墓碑才可使用。传入日本后,龟趺在18世纪的日本高级武士中非常流行,一些大名(大领主)之墓也采用这种形制的墓碑。


关于菊池氏(菊池一族とは)

其他文化财产信息板也有多种语言版本。(他の文化財説明板も多言語化しています。)



<繁体字>

菊池武光之墓

菊池武光(1319-1373)為菊池家第15代家主,他是該家族戰功最顯赫的領袖,也是深具影響力的改革者。在他的統帥下,菊池家從地方家族武士團體發展成全九州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動蕩不安的開端

菊池武光的父親菊池武時(1292-1333)為家族第12代家主,也是後醍醐天皇(1288-1339)的忠實盟友。在菊池武光14歲時,菊池武時出兵襲擊鐮倉幕府(1185-1333)駐紮在博多(今福岡)的前哨組織時失敗被殺。短暫幾個月後,統治全國的武士政權鐮倉幕府被推翻,繼而引發了後醍醐天皇派與武士政權擁護派之間的權力爭鬥,日本從此陷入了一段動盪不安的時期。

1336年,這場鬥爭使日本一分為二。菊池家效忠後醍醐天皇建立的南朝,但在與武士派的北朝軍隊爭戰中屢屢戰敗。菊池武光的兩位兄長相繼接任家主之位,但其中一人英年早逝,另一人被迫辭去家主之位。1344年菊池武光成為家主時,菊池家已孱弱無力,腹背受敵。

菊池武光的崛起

菊池武光奮力引領家族邁入新時代。為了強化家族權力,菊池武光以家族所在的隈府(今菊池市中心)為中心進行改革,其中一項是創建「菊池五山」制度,就是將隈府的5座禪寺列入家族保護之下,作為回饋,這5座禪寺為其履行各種行政、監督與宗教職責。

在政治方面,適逢後醍醐天皇之子懷良親王(1329-1383)前來九州游説當地武士軍團建立聯盟,菊池武光遂與其締結同盟。有了南朝的支持,菊池家的領地與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就任家主之位後的第15年,菊池武光建立了由九州各地家族軍團組成的強大聯軍。

征服與鎩羽

1359年,在如今的久留米市近郊的築後川之戰中,菊池武光與懷良親王率領約4萬名武士一舉擊敗北朝6萬大軍。取得此決定性勝利後,以菊池家為中心的聯盟征服了整個九州地區,菊池武光也成為九州最具權勢之人。

戰勝後數年間,菊池家計劃開始鞏固自身地位。當時,南朝要求獲勝的九州各家族領袖前往鄰近奈良的吉野覲見天皇,卻不想因此遭遇飛來橫禍。菊池武光率領的艦隊自九州啟航後,遭到北朝軍隊攔截並被擊潰。之後北朝又調派了一位新將軍來應對九州的威脅勢力,他就是著名戰略家今川了俊(1326-1420)。

1372年,菊池武光統領的聯軍被今川了俊趕出博多地區,菊池武光別無選擇,只能退至南方集結。1373年,菊池軍隊在當年取得大勝的築後川周圍加固陣地時,菊池武光突然去世,死因不明。

失去了最強大的將軍後,由懷良親王率領的南朝軍隊節節敗退,一路撤至九州內陸。1383年,懷良親王逝世,菊池家完全放棄抵抗,再次退居祖傳領地「隈府」一帶。

菊池武光墓

菊池武光被安葬於其成為家主後建造的正觀寺內。根據傳說,陵墓上高聳的巨大樟樹為葬禮時所植。現存的墓碑由隈府富有的居民於1779年捐修,碑下的底座是中國神話中的馱碑獸贔屭(音同「碧細」)。贔屭是龍生九子之一,螭首龜身,因此這種底座又叫「龜趺」,在中國只有位居高官者才允許在墓碑上使用。傳入日本後,龜趺在18世紀的日本高級武士之間非常流行,一些大名(大領主)之墓也採用這種式樣的墓碑。


關於菊池氏(菊池一族とは)

其他文化財產資訊板也有多種語言版本。(他の文化財説明板も多言語化しています。)



菊池武光の墓

 武光は13代武重の弟で、14代武士が合志幸隆に奪われた菊之城を奪還して15代惣領となりました。大方元恢和尚を招いて熊耳山正観寺を建立し菊池五山を定めるなど内政を固める一方で、征西将軍として赴任した後醍醐天皇の皇子懐良親王を菊池に迎え、親王が開いた隈府征西府を支えて南朝方の版図拡大に尽力しました。その生涯は戦いに明け暮れ、百戦百勝の名将と称えられます。

 武光が関わったなかで最も有名な戦いは大原の戦い(大保原の戦い・筑後川の戦い)で、関ヶ原、川中島と並び日本3大合戦に数えられています。

 もとは樟の巨木が墓神木とされ、別の墓標があったようですが、渋江紫陽、松石父子や隈府の豪商である宗伝次らの尽力により、湊川神社にある楠正成の墓を模して安永8年(1779)に現在の墓が建てられました。

トップへ戻る